繁體中文
当前位置:首页 > 学会动态 > 详细内容
古琴,来自心灵的音乐——陈长林古琴专辑发布
发布时间:2014-3-18  阅读次数:2000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
陈长林,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。

 

1946年向闽派琴家——父亲陈琴趣和表姨吴子美学琴。1951和1956年先后加入今虞琴社和北京古琴研究会,又向吴景略、张子谦、查阜西等名家学习,在闽派基础上兼学各家之长。1958年陈长林开始打谱,现已打谱“胡笳十八拍”等70首琴曲。此外,他已发表20篇琴学文章,并曾多次应邀出席海内外古琴会议。例如1963、1985、2001年参加全国第一、三、四届古琴打谱会;1990年第13届亚洲艺术节“古琴名家汇香江”音乐会;1996年台北传统艺术季古琴音乐会;1999年美国的两个古琴音乐会;2002及2003年香港古琴演奏会及讲座等;2010年“把遗产交给未来”活动的“泰山北斗映蓝天”专场等。

现有雨果公司出版的陈长林古琴专辑《闽江琴韵》。

 

 

弹琴并不是陈长林的第一专业。在“中国琴会常务理事”、“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”的头衔前,陈先生首先是中科院的研究员、我国第一批研究电脑的专家。至今,他还清楚地记得,那是1946年的2月,13岁的他在父亲和表姨的影响下开始学琴,到现在已有57年半。1958年起,陈长林开始打谱,如今已打谱57首。他告诉同学们,他的目标是67首,因为这个数字,正好是目前遗世古谱的1/10。

  有同学问,计算机和古琴这两样毫不相干的事情是如何在您身上联系起来的?陈长林说,弹琴并不影响他的本职工作,相反,还能促进本职工作。同事们说,他提出的计算机方案往往很灵活。接着,他向同学们展示了他的一项发明。那是1981年,陈长林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访问。他不仅把古琴带在身边,而且萌发了把古琴谱存入电脑,能简便地排出来的想法。这一想法在1982年取得成功。如今,我们看到他轻而易举地在电脑键盘上敲打几下,一首古琴谱便呈现在电脑屏幕上。“这是文理互兼,用科学的方法为古琴服务,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”,陈长林笑着对同学们说。

  在回答同学们关于古琴的传承以及如何适应现代文化的问题时,陈长林说,古琴现在不仅需要继承,还需要抢救和创新。但是,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。“我的专长是打谱和研究古谱,打谱的性质就像考古,它要求尽量复原,要忠实于原谱,不能进行现代的‘加工’。”但他同时表示,一些少数民族的歌舞曲可以进入古琴艺术,他自己也愿意作一些这方面的“移植”工作。在培养人才方面,陈长林认为不仅要培养学员会演奏,还要培养一批能够研究和继承古琴传统的人才;不仅需要中央音乐学院这样的专业院校,还需要一些群众性的自发学习,就像围棋那样。他觉得应该在大学设一门古琴的选修课。他为想要学习古琴的同学提出应具备的三个基础(或其中之一):音乐基础;其他乐器的基础;传统文化的基础。

  目前,陈长林除了定期在中关村授课以外,主要是参加一些演出和推广工作。本月初刚从香港演出回来的他,下个月又要去武汉,“武汉要成立‘伯牙琴会’,庆祝古琴艺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,”陈长林说,“我对古琴的兴趣,来自于幼时对古诗词吟唱的浓厚兴趣。因为中国的琴棋书画是连在一起的,它们的文化也连在一起,所以古琴艺术有顽强的生命力,它是心灵的音乐。”

 

我要评论
  • 匿名发表
  • [添加到收藏夹]
  • 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未登录
最新评论
所有评论[0]
    暂无已审核评论!
Copyright © 2011-2017 国际古琴养生学会

京ICP备09031998号

古琴养生学会 | 联系我们 |